胸椎结核一定要重视
在生活中,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疾病的患者不多,但是以胸椎结核最多,患上疾病后严重的会导致截瘫。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的发生呢?其发病机制有哪些呢?针对这些疑问,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发病原因
由于脊柱结核破坏椎体,致使椎体被压缩,脓液,结核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物质和死骨进入椎管,压迫脊髓而致瘫。
(二)发病机制
脊柱结核并发的截瘫可分为早期瘫痪和迟发性瘫痪两种,早期瘫痪发生于病灶活动期,此期,脓液,结核性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物质和死骨进入椎管,压迫脊髓,如果及时清除了压迫物质,截瘫完全可以恢复。有时,脓液进入椎管前半部,使脊髓动脉发生栓塞,导致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迟发性瘫痪发生于病变已静止的后期,甚至已愈合后多年,致瘫的原因主要是瘢痕组织对脊髓形成坏形压迫,愈合很多年后出现瘫痪的患者大都有脊柱后凸畸形或陈旧性病理性骨折脱位,椎管前方所形成的骨嵴是主要的致压因素,迟发性瘫痪也可起源于脊髓血管的栓塞。
除了有脊柱结核的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外,还有脊髓受压迫的临床表现。首先出现束带感。束带感的部位和病变节段-致,是神经根受剌激的结果。然后出现瘫痪。最早出现运动障碍,接着出现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最迟出现。以胸椎结核为例,通常发病缓慢,首先觉得下肢无力,走上坡路时非常费力,平时行走有踩踏棉被的感觉。接着就被人发现走路僵硬、颤抖无力,还容易绊倒。最后走剪刀步,呈痉挛状态,需要用拐杖辅助行走,直至卧床不起或依赖轮椅生活。也有大量脓液涌入椎管内产生急性脊髓受压者,表现为脊髓休克所致的下肢弛缓性瘫痪,待休克过去后,仍发展成痉挛性瘫痪。在颈椎结核病例,则还有上肢运动障碍。在检查时可以测试出与病灶阶段-致的感觉缺失平面。大小便障碍中以排尿障碍为主,最初为尿潴留,有尿意,但尿不能排出;膀胱反射功能恢复后,则表现为尿失禁。大便功能障碍一般较轻,有便秘和腹胀,大便失楚者少见。对每个病例应按截瘫指数标准给予评分。依据病史、全身症状、局部表现、X线、CT、MRI检查发现,诊断不难。
并发截瘫的前兆有这几个:
1患者除具备了脊柱结核的症状与体征外,在所处病椎的下部首先出现感觉障碍,如病人诉说有从后背向前胸或者腹部的束带样紧缩感,或者蚁爬、麻木、冷热刺激等异常感觉。
2运动障碍:自觉行走笨拙,挪脚步时不听使唤,双下肢发僵、发硬、颤抖、或者发软、无力、易于跌倒等
3括约肌功能障碍:主要指的是膀胱括约肌,其次是肛门括约肌的障碍,如出现想解小便时呈滴漓状,无力量,不想解小便时却又尿了床,但也未排尽,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尿闭。肛门括约肌障碍一般先出现便秘,需用泻药才能解出,发展的结果是失禁,不能自控。
4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如表现为病变椎体以下的皮肤干燥无汗,皮肤温度低,用手触摸正常椎体或者病变椎体所支配的神经上下、左右的范围有冷热分明的感觉。
如果有了前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