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王啊欢中国医院
编啊辑:邓淞云南方医院
视频导读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如何保证骨折手术效果,避免再骨折、固定失效导致的再手术是这类骨折的主要议题。本视频中,王欢教授讲解了肌肉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并就如何改善肌肉状态进行了重点阐述。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
视频重点
重点一: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定义及常见类型。常见的椎体变形包括楔形压缩以及均匀或者中心性压缩。骨质疏松症中椎体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胸中段和胸腰椎。典型的骨质疏松锥体骨折是后凸畸形—单椎体楔形变形,脊柱局部后凸≥10°;邻近椎体比正常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高5倍。
图1常见的锥体变形
图2典型骨松椎体骨折——后凸畸形
重点二:后凸畸形的危害——后凸度大于40°通常定义为后凸畸形;后凸度大于50°增加病人跌倒风险和骨折风险。
图3后凸畸形的危害
图4后凸畸形的危害
重点三: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时候需要注意病人的肌少症。肌少症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肌肉质量、肌肉力量以及肌肉功能。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肌肉的量明显减少,肌少症是骨质疏松性椎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是椎体手术的重要评估因素。
图5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图6肌少症与脊柱骨松骨折的关系
重点四:肌肉量——手术期风险分层工具以及评价术后并发症的指标。肌肉系统在维持姿势和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脊柱肌肉的减少和脂肪化是骨折的危险因素,可降低骨质疏松症内固定强度,增加手术失败风险。
图7肌肉量是手术期风险分层工具
图8肌少症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
重点五:肌少症的筛查方法——用行走速度和握力对肌少症进行初步筛查;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脊椎旁肌肉自动分割法进一步判断肌肉状态。
图9肌少症筛查流程
图10深度学习进行脊椎旁肌肉自动分割
重点六:肌少症的治疗——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同时,通过抗阻训练、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的方法,进一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图11肌少症的干预——抗阻训练
图12肌少症的干预——均衡营养
图13肌少症的干预——肌酸补充和激素替代
总结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患者肌肉的量明显减少,因此需要注意病人的肌少症。肌少症是骨质疏松性椎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行椎体手术的重要评估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前应对肌少症进行筛查,判断患者的肌肉状态。在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同时,应通过抗阻训练,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的方法,进一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